反穿老羊皮袄,牵着一只黑狗到处蹭吃蹭喝的“胡同串子”,最终逆袭为咸丰皇帝的托孤重臣。
有这样“励志”经历的肃顺,却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了清廷面积最大的一次割土条约的签订,虽然这事不是他做的。
肃顺出身高贵,但社会阅历丰富,曾说自己就是个无赖!肃顺的祖上挺厉害,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
传到他这里,是第七代,不过,肃顺没捞着继承郑亲王的爵位。
排行老六的他只混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称号,
这在遍地宗亲的北京城,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所以,成年之后的肃顺,搬出了郑亲王府,这日子,就过得挺穷的。
反穿一件老羊皮袄,牵着一只黑狗,
天天走街串巷,仗着自己宗室的身份,蹭吃蹭喝。
有人问他,肃老六啊,你认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肃顺说,我就是个无赖!
那人挺奇怪,就追问他,难道你觉得无赖很光荣?
肃顺的回答也很经典,无赖就是无赖,无所谓光荣不光荣!
《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这段经历的:
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
用大白话说,就是北京城里里外外那点事,肃顺全知道里头的弯弯绕!
往好听里说,熟知民情吏情;往难听里说就是个“胡同串子”!
当然,这段经历,没让肃顺成了只会啃铁杆庄稼的破落八旗子弟,
反而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散秩大臣做到了镶黄旗蒙古副都统。
并且,咸丰皇帝让大臣们纳捐钱粮打太平军的时候,每次肃顺都特别积极,每次都几乎拿出倾家荡产的架势来纳捐。
所以,在咸丰皇帝那里,肃顺留下了一个基础的好印象,
这也为他的哥哥郑亲王端华能够在咸丰帝那里举荐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整体来说,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对他的影响还是正向的,可以归结为一句“社会阅历丰富”,
这在闲散宗室中,算是比较出挑的一位。
咸丰四年,在载垣和端华的推荐下,肃顺终于被咸丰看中,强势登场。咸丰挺不喜欢两位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的。
说实在的,咸丰继位之后,因为他那个精明干练的亲弟弟鬼子六,恭亲王奕䜣的原因,
对宗室近支的人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
所以,当两位铁帽子王一会儿满语,一会儿汉语的啃啃哧哧老半天说不明白一件事的时候,
咸丰就更不耐烦了。
费了老半天劲儿,咸丰终于明白了,端华这是举贤不避亲,推荐自己弟弟肃顺,但是又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才拉上了关系不错载垣。
前面咱说了,咸丰对肃顺印象还不错,但是,也得好好了解一下才行。
这一了解,整个一个两极分化!
有人说肃顺那就是个顶尖的人才,能做大事!
也有人说了,这人,就是个无赖,他自己说的!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这个人,有才干,而且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
对他的才干,说的也很具体。
说他只要见过的人,什么时候都能记得人家长什么样,
办过的事,处理过的公文案牍,过了好几年,还能张嘴就说出原文是怎么说的!
咸丰下决心召见了肃顺,想亲自了解这人的才干。
君臣几次详谈,自登基以来内忧外患,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的咸丰帝,
被肃顺的敢于任事所打动,决定,重用肃顺!
“命都没了,还要脸干什么?”肃顺在经济方面的两大强硬应对措施。咸丰皇帝缺钱,非常的缺钱。
咸丰继位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
1853年,太平天国将领攻陷南京。
清朝的赋税重地一团稀烂,赋税损失大半,可是军费却百倍的增长。
所以,咸丰二年,咸丰帝才下令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办团练。
要是有钱,怎么会让一个汉臣自筹经费,办一个游离于正规军之外的地主武装,湘军呢。
肃顺的第一个大胆建议:开烟禁,收烟税!
这胆子,可真够大的。清廷自雍正朝的时候,就明令禁烟。
道光帝的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烟雾还没散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输了,签了中英《南京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道光帝都咬着牙没松口,仍然是禁烟!
所以,咸丰一听这个建议,立刻就犹豫了,这,这不是不孝顺吗?
大清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前面咱们不是说肃顺的社会阅历丰富吗,他认为,禁烟令根本就有名无实。
白白的便宜了那些走私烟土的外国人,贩运烟土的奸商,开烟馆的商人们,清廷还一点便宜都捞不着。
“命都要没了,还要脸干什么?”
不如明着放开,这样,海关关税,烟馆的商税,甚至那些“瘾君子”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收税?
咸丰没敢立刻答应,但是,这清廷啊,还真是不愧是一艘从船顶漏水的船。
消息立刻传开了,肃顺遭到朝野内外,一片骂声!
本来就觉得不好意思的咸丰,只好放弃了这一“大胆”的建议。
不过,肃顺可就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削减八旗钱粮又引起了轩然大波!
还缺钱咋办?既然那个开源的建议没法采纳,那就来个节流!
削减八旗子弟的钱粮!
八旗制度,到了乾隆晚期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救济组织了。
就是因为旗人即使不当兵,也不用纳税,不用服劳役,还圈占了非旗人的大量良田。
可是即使这样,大量的旗人不是劳作,就等着清廷的救济了,有铁杆庄稼可以啃,谁还真的种庄稼去呢。
结果从乾隆晚期开始,清廷就每年拨出大量的救济款给旗人。
越这样,旗人越衰败。
作为旗人的肃顺深知其中的弊端,干脆就削减了旗人的钱粮。
旗人不满,就找咸丰诉苦,咸丰没办法,就只能装聋作哑。
肃顺更是不理,所以,旗人把满腔的愤恨都倾注到了作为户部尚书的肃顺身上。
而肃顺也因此更看不惯旗人。
所以,肃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口头禅,都和旗人有关。
“咱们旗人混蛋多!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而!”肃顺是个跋扈的人,
但是他的跋扈大多数时间只针对旗人。
见了旗人,他就傲慢无礼。见了汉臣,他反倒是一副谦躬下士的样子。
甚至于,肃顺只收满人的“贿赂”而不收汉臣的贿赂。
他的逻辑就是,反正在旗人那里自己的名声已经坏透了,干脆就不要名声了!
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从政经历,让他看透了旗人的衰落不堪。
既然开元,节流,都受挫。
他对大清已经坚持了200多年的“重满抑汉”的祖制开了刀!
积极地向咸丰帝进言,认为要重用汉臣,才能挽救大清的颓势。
他还积极的向咸丰帝推荐了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郭松焘等汉臣。
这些汉臣都是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及未来同光中兴的重臣。
从这点说,肃顺为了给腐朽的清王朝“续命”确实有他独到的贡献。
尤其是他保护左宗棠的那一番举措,更是显示了他的手段。
可以说,没有他,左宗棠连命都保不住了。
当时左宗棠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幕僚,非常受骆秉章器重。
所有湖南的大小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秉章都会问一句:
季高先生云何?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左宗棠怎么看待这件事?都说了些什么?
让我们不禁想起那句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是影视剧编的,季高先生云何可是记载于《清史稿》的。
左宗棠也确实给骆秉章出了大力,练兵,筹饷,都办的妥当。
湖南的大小官员跟风,见了左宗棠都要下跪请示的。
左宗棠也习惯了,结果,就因为湖南永州镇的总兵樊燮(音:谢)没向他下跪,
左宗棠一怒之下,一纸公文,就把樊燮革职了!
樊燮心说你一个幕僚,竟然敢革我的职!我找地方告你去!
樊燮樊大总兵知道在骆秉章这里是没办法的。
于是,他就找到了湖广总督官文。
官文是个满臣,而且总督本身就是管军事的。按说该驳了左宗棠的意见就完事了。
但是,官文是个谨慎到无所作为的这么一个人。
他在湖广总督任上,主要的工作就是监视湘军。别的啥事都不敢干预。
所以,他就一纸奏章报告给了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根本就不认识左宗棠这个人,看到小小一个幕僚竟然嚣张如此,也是很生气,
于是就批复:
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这道密旨要是真的被执行了,
不知道,31年后,还会不会有人抬棺出征,从俄国人手中收复伊犁!
肃顺此时正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是咸丰的心腹。
他第一时间知道了有这样一道密旨。
虽然他没见过左宗棠,但是肃顺的心腹郭嵩焘可没少在他面前夸赞左宗棠。
人才难得!他决定要救左宗棠!
于是,他让郭嵩焘找个汉臣上个奏折保举左宗棠。
郭嵩焘奇怪了,您是皇上的心腹,说话比我管用多了,干嘛让我来啊?
肃顺说了,这是密旨,皇上又没咨询我的意见。
再说了,我是满臣,按制不得结交汉臣,我出面,只会让左宗棠速死!
郭嵩焘写好奏折,找到了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吃了个饭,给了纹银三百两。
潘祖荫听说左宗棠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才,也允诺下来。
把郭嵩焘的折子以自己的名义递了上去。
巧不巧的,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奏左宗棠的奏折也同时到达了御前。
于是咸丰帝在龙书案上就看到了胡林翼夸左宗棠的那句有名的“金句”: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咸丰帝一看,这,这是个人才啊,这么多人保举,犯难了。
咨询一下肃顺他们吧。
肃顺也“实在”,说他没见过左宗棠,
但是,保举他的潘祖荫和胡林翼人名可是一直有口皆碑,我信得过他俩,所以,左宗棠应该是不错。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要不还是给左宗棠一个机会,宽恕他一次,以观后效如何?
这可说到咸丰的心眼里去了,是啊,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于是,下旨湖广总督官文,说这人你再深入了解一下吧,别急着处置。
官文是个老官油子,一看咸丰帝的批复,就知道朝里有人保着左宗棠了。
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件事可以看出,肃顺非常的看中汉臣中的人才,并且解决问题有手段,有办法,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跋扈又刚愎的这么一位大臣,这为他在“辛酉政变”中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处理“五宇官号”和“戊午科场”大案,让他得罪了一大批的权贵和官员。肃顺的跋扈,确实有时候很过分。
他在当户部的满尚书的时候,就曾经当面批驳了汉尚书周祖培已经批阅过的公文。
弄得时任协办大学士的周祖培当场下不来台。
在处理“宇生,宇恒,宇谦,宇泰,宇丰”这五个由户部牵头招商成立的官银号弊案中,
先是得罪了官银号的后台恭亲王奕䜣,又把他认为有责任的上一任户部尚书翁心存革职。
这翁心存可不得了,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又是上书房总师傅,算是皇家家庭教师的身份。
他的儿子翁同龢咸丰六年的进士,后来担任过同治和光绪的老师。
肃顺对治理吏治从来就是要杀要打的强硬态度,这其实对振刷晚清官场颓废的习气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是,他有时候,也太狠,竟然把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柏葰,通过戊午科场舞弊大案给杀了。
在对挽回晚清颓势做出贡献的同时,给他自己树敌太多,最终导致在“辛酉政变”中,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䜣,除掉了肃顺在内的顾命八大臣。
总结来看,虽然肃顺重用汉臣,对外强硬,拒不承认《中俄瑷珲条约》,但是晚清大势倾颓,非一二人可救。 1858年,处在权力巅峰的肃顺,
眼睁睁看着《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肃顺陪着咸丰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攻克北京,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北京条约》签订。
而《北京条约》直接就承认了中俄《瑷珲条约》。
清廷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赔款白银1600万两。
所以,别说肃顺不死,就是他活着的时候,也没能避免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赔款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