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巨炮是怎样的存在?它的对德国的进攻

机车帝 2022-06-03 07:46 编辑:唐芝 111阅读

嘛,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目标特定、任务特殊、高度特化的武器装备,也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就没派上过用场。可谓性价比极低的典范。

其实古斯塔夫重炮与日俄战争日军拿来攻击203高地的重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拿来攻击凡尔登要塞的重炮一样都属于重型攻城炮/要塞炮范畴。这种火炮的主要作战任务高度单一,一般配备高爆弹头或全口径穿甲爆破弹头用于攻击防御方的永备强固工事,尤其是高度筑垒化的要塞或者野战筑城体系——其实这种火炮也可以用来攻击人口聚居区(德军一度也有过这种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总体战的绞肉机还未全速运转起来的时候未免过于疯狂,到了后期则完全是因为性价比太低(火炮开火与炮弹的费用都很高,你居然只想拿它去炸老百姓)才没有实施。

间战期德军设计古斯塔夫巨炮的缘故,其实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有两个使用目标,一是比利时的埃本-埃玛要塞,二是法军的马奇诺防线。其中按照黄色方案的要求,反而是用于埃本-埃马要塞的概率还稍微大点,毕竟德国陆军在1939年初步确定的主攻方向还是沿着史里芬计划的老路从比利时与荷兰突击,战线向左回旋。尽管古斯塔夫巨炮理论上可以摧毁马奇诺防线的要塞支撑点,确保突击部队突破要塞间火制地带,但是其突破效率必将大受影响,对于德军来说依然是不可接受的结果。至于后来德军选择了曼施泰因的镰割方案,改为穿过阿登森林从色当缺口突破,强渡默兹河后战线右旋,对德军的进攻速度要求更高(以至于落实到实战中德军的坦克部队与后续的炮兵支援梯队进攻完全脱节,全靠斯图卡在搞对地火力支援),需要依赖铁路运动,机动速度极其缓慢,部署后几天才能打出来一炮古斯塔夫巨炮就更没有用处了——这货在哪儿出现等于告诉人家“这里就是我的主攻方向”嘞,那还有个毛线的战役突然性。

古斯塔夫巨炮唯一用上的地方就是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消除克里木半岛翼侧威胁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此役按照曼不群的说法是完全不存在侧翼迂回穿插攻击这一说,就是刚正面,啃下来塞瓦斯托波尔的几个固定的永备要塞工事,就能动摇苏军滨海集团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因此这时候德军才把古斯塔夫巨炮拉了出来,反正就那么多目标,慢慢啃呗。这也是这种火炮唯一一次有用武之地的场景,后来的战争节奏越来越快,基于绵亘战线的装甲攻防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再也没有古斯塔夫火炮发挥作用的机会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古斯塔夫”铁道炮,又名“多拉”大炮,是二战德国制造的一门超重型火炮,原本是为对付马奇诺防线最坚固的工事而设计的,但是由于西线战事的迅速结束,没有用上。后来被用在了1942年德军第11集团军对苏联克里木半岛上著名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上,该炮最大的战果是击毁了苏军一个位居岩石下30米深的弹药库。

“古斯塔夫”铁道炮的口径达800毫米,炮管长32米,射速每小时3发,射程24公里,全重达1350吨,一发榴弹炮重4.8吨,穿甲弹重7.1吨。需要60辆列车才能将这个巨物放置在特有的轨道上。为了保障其安全,有两个高射炮营时刻守护其左右。毫无疑问,“古斯塔夫”铁道炮的能效比是非常低的。它除了在炮兵技术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外,在作战上意义非常有限,对于前线的部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负担。至于对德国的进攻而言也可以说是毫无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战争不再是单纯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二维战争,而是立体化的作战,而且空军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其他军种。战争获胜的一方往往都是以取得制空权为基本的前提,所以任何有效的地面武器都要考虑到来自空军的威胁,像“古斯塔夫”铁道炮这种行动极为缓慢、目标又非常庞大的火炮无疑是空军绝佳的打击目标。加之二战地面作战越来越趋向于机动作战,即使在前线的大后方也极有可能随着战事的发展而成为新的前线,古斯塔夫铁道炮的射程只有47公里,这种距离对于装甲部队而言只需要一天就可以突进到,而古斯塔夫铁道炮能否做到快速转移呢?

所以总的来看,古斯塔夫铁道炮的制造不仅未对德国的进攻起到积极的影响,反而是对资源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建造和运输这种火炮都要占用宝贵的军事资源,有这些精力还不如多造几百辆坦克或者野战炮,这些武器给德军进攻带来的影响远比“古斯塔夫”铁道炮要大的多!